“另外我还有一个请求,这个党员责任制不要写我的名字……嗯,最好是写您的名字。”

    徐启迪微笑着反问道:“这又是为何?”

    刘弘毅讪讪一笑,说道:“主要是我太年轻了,更适合做一些具体的工作。在理论上发表太多的看法,一是会引起其他同志的误会,二是没什么说服力。”

    “由您提出来,那个说服力就足够了。”

    这其实也是刘弘毅早就想好的理由。

    他要“拯救”徐启迪。

    从现在开始,就要帮徐启迪树立一个从严治党的形象。只要这个形象树立起来,那些以后批评他的人,就找不到攻击的理由了。

    当然,话肯定不能这么讲,得找个合适的借口。

    显然,他刚才说的那个理由就很不错。

    徐启迪沉吟起来,片刻后,轻轻点头,说道:“好,我接受你的建议。”

    他当然不清楚刘弘毅的真实目的,但刘弘毅说得有道理。刘弘毅太年轻了,又太出挑,不但在科研领域立了大功,在生产建设领域,也是天纵奇才。这要是再提出如此高屋建瓴的党建理论,确实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感。

   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。

    比如说这次座谈会!

    徐启迪主要是出于保护刘弘毅的想法。

    “谢谢徐书记!”